第9章 战时世界

莫厄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言情小说网 www.duyanqing.com,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最新章节!

    海上交通 主战方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交战双方必然会在陆地一决高下。不过,海洋作为连接世界各地的桥梁,在世界大战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协约国如果无法从海外大量购买物资,就无法继续战争。相比而言,德国与奥匈帝国基本能自给自足。然而,协约国需要大量进口小麦与军火。意大利的煤炭资源奇缺。因此,意大利参战后,英国与法国有一项额外任务,即确保必须通过海上向意大利供应煤炭。如果协约国没有强大的海军确保海上交通,或者缺少购买海外物资的资金与贷款,这场战争必定会以同盟国完胜而告终。英国海军是确保协约国海上交通的主力。在美国参战前,协约国的海外购买活动主要由英国提供资金与贷款。

    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大洋舰队已经名声在外。显而易见,德国要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后来,仅仅进行过几次突围的德国大洋舰队便从海上销声匿迹了。德国大洋舰队与英国舰队只较量过一次,这就是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海战。不过,日德兰海战仅仅持续了五个小时。随后,德国大洋舰队便被封锁在易北河河口,直到和平降临。1918年11月5日,接到出战命令的德国大洋舰队发生了兵变。正是这场兵变最终引发了德国革命。

    科罗内尔海战与福克兰群岛海战 德国海军绝非无能。德国海军像陆军一样骁勇善战。只是英国舰队太过强大,在公海的实力远超德国舰队。1914年11月1日,德国海军在智利的科罗内尔外海打了漂亮一仗,歼灭了英军海军上将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指挥的海军分舰队。然而,1914年12月8日,在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上将多夫顿·斯特迪大败德国海军。德军科罗内尔海战的胜利果实毁于一旦。由于海战失利,德军便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潜艇战。在实施潜艇战过程中,德军多次险些获胜。一旦德军得逞,完全切断英军海上运输路线,弹尽粮绝的英军将被迫退出战争。潜艇战非常残酷,这同时展现了德军英勇无畏的一面。德军每艘潜艇执行不了几次任务,因为它或许能逃离海上意外事故,但最终难逃被英军深水炸弹和巡洋舰击沉的命运。

    日德兰海战,一艘在炮火中前进的英国军舰

    日德兰海战

    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

    多夫顿·斯特迪

    潜艇封锁战 德国要想成功结束这场海战,最简单的办法是从海上封锁英国。然而,根据1856年的《巴黎海战宣言》,海上封锁要想有“威慑力”,必须有实效,即由一支真正能够阻断敌军水路的部队来执行,否则不得随意宣布实施海上封锁。当时,德国根本无法对英国实施有“拘束力”的海上封锁。除了偶尔有胆大妄为的德国船舶冒险入海之外,德国的船舶均被协约国海军封锁。不过,德军完全可以使用潜艇进行反封锁。其实,潜艇封锁可以视作对《国际海洋法》或国际海洋惯例的合理解释。毕竟,《国际海洋法》或国际海洋惯例当初只针对水面舰船。德军拒绝将开往敌军港口的中立国船舶拖入德国港口,也完全合法。因为德军若如此而为之,必将面临战利品法庭的审判。如果德国潜艇与驱逐舰当真把荷兰与挪威的船舶拖至汉堡港,那才真正荒谬。其实,德军真正违反战争法与惯例的行为是,遇见中立国船舶,当即炸沉。当然,英国的船舶,即便是商船,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国家而战。

    查尔斯·弗雷亚特船长 事实上,英国商船好战确实有据可依。不过,英国商船因好战而受到惩罚的同时,也获得不少特权。英国火车渡轮“布鲁塞尔”号船长————查尔斯·弗雷亚特因驾驶轮渡撞击德国潜艇,1916年7月27日被德军判处死刑。显然,德军此举是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击沉英国丘纳德公司的客船“卢西塔尼亚”号,可以被定为战争犯罪行为。毕竟遇难者都是平民百姓,德军此举可谓惨绝人寰。令人不解的是,德军竟然公开庆祝。时至今日,在许多博物馆,我们都能看到当年德国潜艇击沉“卢西塔尼亚”号的纪念勋章。

    查尔斯·弗雷亚特

    德国潜艇击沉“卢西塔尼亚”号

    英国海军的精神 在同盟国军队中,德国海军是骁勇善战的代表。同样,在潜艇战中,协约国海军不仅非常有胆识,而且无畏。因此,任何荣誉协约国海军都当之无愧。1915年2月18日,德国首先宣布对英国实施封锁。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对英国进行无限制封锁。然而,出奇制胜的英国海军挫败了德军的两次封锁。面对各种阻碍与危险,英军海上巡洋舰保持高度警惕,最终克敌制胜。值得称赞的还有临危不惧的英国商船的海员。虽然很多商船最终未能抵达大洋彼岸,但沉着冷静的英国海员依然不断驾驶商船勇闯大西洋。

    战争暴行 战争离不开强权与暴力,注定与痛苦为伴。一旦战争势不可挡,除了争执双方要做出决定,人类如果无法避免战争,就应该竭力规范战争行为,尽量减少苦难。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采纳的原则都是限制交战双方直接伤害人身的行为。交战双方全部军事力量都要尽力坚守该原则。有时,战争会伤及平民,但通常都是违反该原则的个体行为。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入侵比利时,德国最高统帅部竟然下达命令屠杀比利时平民。德国最高统帅部认为,大兵压境之下,比利时人必然渴望和平,从而能速战速决。1915年,英国某委员会在递交议会的报告中,凭借确凿的证据描述了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们必须学会宽恕与遗忘,但史书不应该抹去警醒后世的事实。仅仅两条摘录便足以说明德军罪行。以下摘录内容节选自该委员会提交给英国议会长达二百五十页的报告。

    “在博尔特梅尔贝克,有人目睹一名德国士兵朝一个五岁小女孩连开三枪,均未命中目标。随后,他便用刺刀杀了小女孩。”(第二十三页)

    (一位大学生的证言)“1914年8月26日8时,我打算离开鲁汶。在路易梅尔森路的一个拐弯处,我看到一具烧焦的平民尸体。随后,在斯勒温·万德威尔雕像旁的草坪上,我又看到五十多具遭枪杀的平民尸体。德军士兵在尸体旁走来走去,不时用脚踢地上的尸体。此时,火车站前的所有旅馆,以及车站路和迪斯特大道附近的房屋,火光冲天。”(第一百四十五页)

    1914年8月25日,德军占领鲁汶。然而,鲁汶并非战略要地,从未设防。这是不争的事实。

    鲁汶图书馆被毁 德国单方面宣称,1914年8月,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时,同样实施了暴行。不过,德军在比利时的暴行要另当别论,因为德军是按照上级命令,根据事先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施暴。比利时扎米内斯村大量村民惨遭杀害,绝非个别士兵激愤杀人。1922年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三十卷第四百三十四页有关于比利时大屠杀的专题文章。这篇文章描述了德军种种暴行,其中就有“扎米内斯村事件”————扎米内斯村三百八十三名村民遇害。鲁汶被毁的还有古老的图书馆。这也是德军奉命进行的有预谋的破坏行动。

    处决英国护士艾迪丝·卡维尔 令人不齿的暴行很快四处蔓延。然而,作为军事手段,这种可耻的行径显然无效。当德军停止在比利时疯狂暴行时,我们相信德国人最终回归了理性。在随后的战争中,人们见证了人性的回归。当然,德军处决英国护士艾迪丝·卡维尔(1915年10月12日)与查尔斯·弗雷亚特船长的行为有悖于人道主义精神。不过,除了“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战争罪犯无论在德国、法国还是英国,都得到了人道主义待遇。两军交战时,敌我士兵,尤其是空军士兵,侠肝义胆的举动,拨开了遮蔽人性的乌云。

    德军处决艾迪丝·卡维尔

    中立国 受战争影响,中立国与交战国的贸易损失同样巨大。所有国家民生凋敝。当然,也有许多人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不过,瑞士军队与荷兰军队一直保持着战备状态。五年来,两国军队一直守卫着自己的国界,捍卫着国家的中立地位。战争动员旷日持久,即便没有卷入纷飞的战火中,国家也要耗费几百万英镑巨资,发行大量国债募集资金。尽管荷兰和瑞士的战争债务比交战国少很多,但它们依然难逃负债的命运。中立国进口商品均受到协约国的严格限制。比如,荷兰进口煤炭、食用油与小麦的数量必须按照人口计算。英国海军严格按照既定数量,让有限数量的进口货物通过海上进入荷兰,绝不允许多出一丝一毫,以防德国购买多余物资。

    挪威 挪威资源贫瘠,经济主要依赖海上贸易。因此,整个战争期间,挪威受到重创。挪威人必须进行海上活动,否则就会遭受饥荒。挪威出海船舶经常遇到德国潜艇,被炸沉的挪威商船有八百三十一艘,排水量达一百二十三万八千吨,约一千二百名挪威水手丧命。

    瑞典与西班牙 瑞典比挪威的情况稍好一些。因为瑞典工业家可以向德国提供铁矿石和钢铁制品以获取利润。德国控制着波罗的海,确保了海上运输。西班牙可以向英国与法国输送矿石,所以未遭受重大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西班牙海军一直在英法联军医务船上工作。西班牙海军的职责是确保离港医务船不装载武器,从而确保医务船在海上不受德国潜艇攻击,因为德国潜艇指挥官宣称,如果医务船携带武器,德军有理由将其炸沉。

    希腊 战争开始,希腊是中立国。1917年6月后,希腊开始在萨洛尼卡前线与英法联军并肩作战。希腊加入协约国一方,完全归功于希腊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世界大战期间,意志坚定的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一直呼吁希腊要与英国、法国、俄国延续百年友谊。希腊人民支持协约国,对抗德国与土耳其同盟,实属必然。1917年6月11日,希腊爆发革命,国王康斯坦丁一世退位,结束了希腊中立地位。

    死亡人数 对于交战双方来说,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一场战争。德国战死了二百三十万零五千人,奥匈帝国战死了一百五十万人,土耳其战死了五十万人,英国战死了一百万人,法国战死了近一百三十万人,俄国战死了四百多万人,意大利战死了一百万人,美国在近七个月大规模战斗中战死了十万人。只有日本未接到派军去欧洲战场的命令,仅仅战死了三百人。塞尔维亚是一个小国,但损失十分惨重,战死了八十万人。这些都是战争死亡人数。还有许多人在战争中因伤致残。与从前的战争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因疾病而丧生的人数大大减少。在从前的战争中,因病丧生的人数远远大于武器杀伤人数。世界大战中,与武器杀伤的人数相比,医疗预防与护理将因病丧生的人数降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

    飞机与坦克 世界大战期间,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方面的发展成就不仅在战争时期大显身手,而且在和平时期造福于人类。航空技术取得了惊人进步。1914年8月,英军拥有二百七十二架飞机。1918年10月,英军拥有飞机数量已增加到两万两千架。法国与德国的飞机增长数量接近。在1915年4月22日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军首次使用毒气。此后,化学武器成为所有军队的撒手锏。据说,在1914年9月的撤退途中,法国第二十二炮兵团陆军上校让·巴普蒂斯特·欧仁·艾蒂安首次提出了坦克设想。当时,让·巴普蒂斯特·欧仁·艾蒂安上校正一边牵着马缰绳,一边在草地上踱步。突然,他停下脚步,说:“最先造出陆地‘装甲舰’的一方必定获胜。”随后,法国人便开始着手设计坦克。然而,英国人捷足先登,率先造出坦克。索姆河战役后期,从1916年9月15日起,英国人开始在战场上使用坦克。显然,向战场运送这样巨大的武器不可能悄然无息。于是,英国人在装甲金属板上标注“运往俄国的石油储罐”字样。这款巨大的武器因此得名“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飞机

    让·巴普蒂斯特·欧仁·艾蒂安上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

    定量配给 世界大战期间,除了塞尔维亚与黑山,欧洲其他交战国人民的生活一直比较平静。各国政府对商业贸易进行管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国民生活。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政府确定。如果官方定价低于商品成本价,国家会向供应商提供补贴。商店都正常营业。如果某种商品奇缺,绞尽脑汁的科学家与贸易商很快便开发出相应替代品。在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与英国,政府向每家每户定量配给特定商品。政府向每家发放票据。票面标明每周每家可购买商品的数量。购买商品时,个人向商家提供代金券或抵用券即可。这种独创的抵用券制度,确保每家每户每周购买数量仅限于票面定额。德国、奥匈帝国定量配给制度运作不良,变成了政府负担。英国政府逐步推行定量配给制,直到战争最后一年才全面实施,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在法国,政府实行全面定价,这遭到民众的抵制。

    人民的生活 尽管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父死子丧之痛,欧洲主要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多数人预期的要好一些。战时各国不仅就业充分,而且工资水平高,这一切远远超出了国家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过,各国政府通过抵押贷款弥补了财政超支。空袭和轰炸从未真正摧毁人们的平静生活。好在战争及时停止。战争最后两年,在德国与奥匈帝国,不仅食用油严重短缺,儿童患肺结核及佝偻病的风险极高。法国得到美国大力援助,进口了大量美国罐装牛奶。不过,牛奶依然短缺,严重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根据国情,意大利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因此,饮食节制的意大利人健康状况良好。在定量配给方面,英国政府对民众一向慷慨大方。

    比利时状况 比利时与欧洲大国情况有所不同。除了伊普尔和尼乌波特,整个国家都被德军占领。比利时政府被迫迁至法国的勒阿弗尔。德国政府未采取任何措施保障占领区人民的食物供应。比利时人民自发组成中央支援及供应委员会,筹款(很多国家无偿向比利时提供金钱帮助)从美国购买食品。随后,中央支援及供应委员会再将食物定量配发至比利时各地。虽然德国政府在比利时一直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除了没有能减压的娱乐活动,比利时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得还算顺利。

    强制劳务输出 最令人气愤的是,德国在占领区掠夺劳工,并将劳工送至德国兵工厂做工。强制输出的比利时劳工多达五万七千人。更有甚者,德国违反战争法律与惯例,将另一批比利时劳工五万七千人送至战区,在德军阵地后方的劳工营内做苦力。尽管如此,比利时人民从未丧失必胜的信念。1916年,在科隆火车站,一批派往德国工厂的比利时年轻劳工被赶下火车。在午夜冰冷的站台灯光照射下,劳工们排好队,唱着《马赛曲》。当时,一批英国战犯乘坐火车被押送至科隆火车站,恰好听到了比利时劳工的歌声,并目睹了这一幕。

    战斗精神 后方平民的精神自然无法与前线勇士的精神相提并论。在前方阵地,从未经历战争之人受到国家召唤走向战场,毫无例外地受到感染,彰显出人性最高尚的一面————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用血肉之躯,在后方平静生活的家人与战场上的敌人之间,构筑了生命的壁垒。在泥泞不堪的堑壕里,疲惫不堪的士兵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依然满腔热血。士兵们通常在地下掩体休息。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在自己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爱尔兰卫士》中说,然而,“比起坟墓般的堑壕,这些浸泡在水中的地下掩体更冷。即便休息时,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无形的眼睛正监视着他们,随时会有人死去”。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冲锋时刻一到,士兵跃出堑壕,进入枪林弹雨之中。以下文字节选自欧内斯特·拉维斯所著《法国现代史》第九卷第一百九十二页,描述了士兵冲锋前的情形:“命令口口相传。来复枪已经上好膛,刺刀也安装完毕。雨水淅淅沥沥,四处一片泥泞。士兵用手绢擦拭着枪支。大家互相握着手。有些人互相拥抱着,祝福对方。一些人眼中闪烁着迫不及待的光芒。一些人则十分冷静,仔细检查着装备。还有一些人脸色苍白,流露出一丝愁容。”

    这段文字描述了堑壕的实况。穿过空中的枪林弹雨,飞行员目睹了地面上冲锋陷阵的场面。灰暗的黎明中,随着地面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枪声,法军阵地成千上万严阵以待的士兵,手握来复枪,从战壕一跃而出。来不及整理队形,还未听到命令,他们便义无反顾地冲向前方。每时每刻都有人悄无声息地倒下,在地面上扭动着身体。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拯救了千千万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