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欧洲各国的状况

莫厄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言情小说网 www.duyanqing.com,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最新章节!

    欧洲体系 1870年至1914年,德国一直是欧洲主要强国。在欧洲文化界,法国依然引领风骚。毋庸置疑,法国依然是欧洲强国,只不过实力有所下降。然而,“欧洲体系”平衡发展不仅依靠德国和法国,还要依靠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其中既有大国————俄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也有紧随其后的重要国家————瑞典、西班牙和土耳其,以及依靠道德影响力而非军事影响力的小国————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挪威、希腊和巴尔干诸国。无论国家大小、力量强弱,每个国家都为欧洲贡献一份力量。

    奥匈帝国徽章

    俄国 俄国名列强国,实则外强中干。1812年,战无不胜的拿破仑·波拿巴远征俄国,最后遭受致命打击。俄国因此威名远扬。然而,1855年,英、法、撒丁联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粉碎了俄国战无不胜的神话。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欧洲政坛上变得悄无声息。当时,俄国首相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曾说:俄国不是远离舞台,而是养精蓄锐去了。1877年,俄国打着保护奥斯曼帝国基督徒的旗号,发动了第十次俄土战争。不过,俄国的战果寥寥无几。1878年,在柏林会议上,列强勉强通过了俄国主张条款,但对条款大打折扣。1878年后,俄国再次进入休养生息阶段。

    拿破仑·波拿巴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诏废除农奴制。一直替贵族耕种土地的农奴摇身一变,成为拥有部分土地所有权的农民。保留剩余土地的贵族要给耕种土地的农民支付工资。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遇刺当天,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政府改革法令。亚历山大二世之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当即取消了政府改革法令。俄国回到专制、独裁与官僚政治的老路。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驾崩,其长子尼古拉继承皇位,史称“尼古拉二世”。

    1878年的柏林会议

    农奴阅读解放农奴宣言

    亚历山大三世

    海牙和会 尼古拉二世是最受人爱戴的沙皇之一。在位期间,他一直殚精竭虑地为欧洲与俄国利益运筹帷幄。1898年,尼古拉二世提议召开国际会议,希望各国在减少军备问题上达成共识。在致各国政府的公函中,俄国政府指出,各国海陆军备开支不断攀升,几乎超出了国家承受能力。事实也的确如此。最终,尼古拉二世促成了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与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成功召开。两次和平会议制订了比较人性的战争规则。尤其在对待战俘与平民方面,这些战争规则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俄国扩张 19世纪后半叶,俄国的重大举措是向太平洋扩张。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与沃尔特·雷利开拓新世界时,俄国人一直殖民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19世纪,俄国人通过中亚另辟蹊径。1868年、1873年和1884年,俄国先后占领了塔什干、希瓦和梅尔夫。1885年,俄国人宣布占领阿富汗北部边境的彭杰德,结果差点引发英俄战争。英属印度总督弗雷德里克·汉密尔顿-坦普尔-布莱克伍德用外交手段化解了危机。最后,俄国人依然占据彭杰德。作为补偿,阿富汗人得到了佐勒菲卡尔山口[1]。

    俄日战争 1850年,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米哈伊拉·尼克勒维奇·穆拉维约夫努力下,俄国将领土扩张至太平洋沿岸。1861年,俄国唯一不冻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将符拉迪沃斯托克与莫斯科连接。面对俄国的扩张趋势,日本深感不安。1904年,日俄争端引发了战争。出乎欧洲人意料之外的是,与俄军交战的日军竟然更胜一筹。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斡旋之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同意签订十分有利于日本《朴次茅斯条约》。

    未竟的革命 1905年8月,如果俄国国内没有爆发革命,俄日战争可能会继续进行。俄国或许能争取到更加有利的条款。这次俄国革命是一场未竟革命,没有深入发展。沙皇尼古拉二世挑选出一位能力出色的州长担任首相。此人就是彼得·斯托利平。彼得·斯托利平冷静果敢,将国家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1906年5月,彼得·斯托利平曾任职内务大臣。1906年7月,彼得·斯托利平成为俄国首相。1911年9月14日,在成功实施“改革与镇压”政策后,这位呕心沥血的首相在基辅歌剧院遇刺身亡。当时,尼古拉二世也在刺杀现场。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讽刺性漫画

    1906年俄国宪法 俄国行政管理部门十分庞大,西欧称之为“官僚机构”。受过教育的俄国公民均有机会进入官僚机构。1906年5月6日,尼古拉二世颁布了基本法,即1906年宪法。1906年宪法是尼古拉二世对革命的退让之举,俄国杜马负责将议案正式立法。此前,俄国法律由沙皇颁布诏书直接生效。不过,内阁不对杜马负责,杜马无权改变基本法。

    彼得·斯托利平遇刺

    尼古拉二世

    俄国经济的发展 1890年至1914年,俄国经济主要依靠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繁荣。尼古拉二世的内阁大臣米哈伊尔·奇尔科夫与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是出色的铁路管理者。俄国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修建西伯利亚铁路。随着西伯利亚铁路通车与不断延长,火车可以从柏林经华沙、莫斯科和托博尔斯克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人们能够方便地出行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长知识了。截至1914年,许多俄国人依然不会读书写字。不过,人们不仅有机会在大型走读中学上学,还可以去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高等学府接受教育。许多俄国教授享誉欧洲。其中不乏历史学家、科学家及一些小有名气的古典学者。当时,俄国还出现了世界闻名的现代小说家,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过,遗憾的是,难懂的俄语成了俄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交往的巨大屏障。19世纪,法语与法兰西思想在欧洲盛行。这时,如果俄国人放弃俄语接纳法语,东欧就能和西欧不断交流,而俄国社会的半开化状态必然会逐渐消失。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哈布斯堡帝国 19世纪中期,著名的波希米亚历史学家弗兰基谢克·帕拉茨基曾说:即使奥地利不曾在历史上存在,创造出这样的国家也很有必要。中欧就像一座巨大的巴别塔,各民族缺乏理解或好感。不过,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统治下,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鲁塞尼亚人、波兰人与斯洛伐克人和平共处,即便相互关系不那么亲密。各民族之间没有关税壁垒,可以自由贸易。

    自1848年以来,奥地利皇帝一直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虽然寡言少语,任性顽固,但颇有几分远见卓识。作为统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位时间较长(1848年至1916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有大批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乡绅与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与著名的普鲁士政府官员相比,奥地利政府官员更注重外在形式与繁文缛节。不过,奥地利政府官员均受过良好教育,富有同情心,管理各民族事务得心应手。

    匈牙利 匈牙利是独立王国。不过,自1526年起,奥地利君主也是匈牙利国王。根据1867年签订的协议,匈牙利与奥地利实施相同的经济政策与外交政策,但匈牙利拥有充分的自治权。马扎尔人是匈牙利境内人口最多、最活跃的民族,尽管与奥匈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相比,马扎尔人属于少数民族。他们不仅控制着匈牙利所有重要职位,而且占据着匈牙利议会多数席位。在马扎尔人管理之下,匈牙利十分繁荣,良田万顷,六畜兴旺。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马扎尔人

    奥地利文化 奥地利的中心城市是维也纳。自18世纪以来,维也纳之于中欧,如同巴黎之于西欧。在维也纳,人们能听到顶级歌剧。贵族宫殿鳞次栉比,住着誉满欧洲的知名家族:列支敦士登家族、华伦斯坦家族和温狄士格莱茨族。美轮美奂的维也纳大学在医学、历史、古文字学和经济学领域遥遥领先,正如牛津大学的古典语言学、剑桥大学的数学、巴黎大学的哲学、柏林大学的文献学均在相应研究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一样。1914年,当哈布斯堡帝国无谓地投入战争时,中欧便开始走向衰落。1918年,哈布斯堡帝国分崩离析,中欧爆发饥荒。中欧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均黯然失色。

    1856年的巴黎会议

    意大利王国 英国、法国、奥地利、俄国与普鲁士是19世纪前半叶的五大强国。1856年,现代意大利的前身————撒丁王国————参加了巴黎会议,从而加入了“欧洲协调”。1861年,撒丁王国更名为意大利王国。不过,直到1870年罗马教皇的世俗权力被剥夺后,意大利才定都罗马,真正完成统一大业。罗马教皇随后退居“国中国”梵蒂冈。意大利政府承认梵蒂冈拥有治外法权,也就是说,梵蒂冈被视为意大利之外的领土。

    跻身强国之列的意大利有四项任务亟须完成:首先,在欧洲会议上获得话语权;其次,保持国家财政稳健;再次,建立殖民帝国;最后,让1878年依然流落境外的大批同胞返回。虽然最后一项任务难度最大,但意大利最终完成了全部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意大利殖民政策 殖民帝国建立之初,意大利举步维艰。一方面,截至1878年,大多数地盘已经被别国瓜分。另一方面,意大利开拓海外殖民地缺乏资金。不过,1889年,意大利获得了非洲红海岸边一片有价值的土地————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并建立了殖民地。弗郎西斯科·克里斯皮担任意大利首相期间,意大利政府试图把殖民势力拓展至埃塞俄比亚。然而,1896年,意大利厄立特里亚总督奥利斯特·巴拉蒂里将军所率远征军被埃塞俄比亚人在阿杜瓦歼灭。意大利随后放弃了殖民埃塞俄比亚的计划,把精力集中在邻近地区。1912年,意大利从土耳其夺取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

    弗郎西斯科·克里斯皮

    奥利斯特·巴拉蒂里将军

    意大利的财政 1880年至1910年,经过路易吉·鲁萨蒂等几任财政大臣的不懈努力,意大利财政不仅负债为零,而且运行平稳。意大利实现了既定财政目标。在此期间,意大利里拉与法国法郎汇兑价值一样高。政府偿还旧债后,国债利息下降到3.5%。在钢铁工业与电气工业方面,意大利处于欧洲领先地位。

    埃塞俄比亚人在阿杜瓦与意大利人交战

    在阿杜瓦战场,埃塞俄比亚人战胜意大利人

    意大利沦陷区 对意大利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是让流落在外的同胞回归祖国怀抱,并收复沦陷区。生活在沦陷区的意大利人一直处于奥地利的强权统治下。最终,等待多年的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找到了机会。

    意大利的内忧 1878年至1914年,意大利实现了另一个宏伟目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意大利必须在欧洲会议上获得话语权。从1878年柏林会议到1913年圣詹姆斯会议,意大利参与了列强召开的每一次重要会议。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和首相加富尔伯爵卡米洛·奔索一起见证了意大利完成统一大业的辉煌与荣耀。1878年1月9日,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驾崩。二十九天后,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的头号政敌教皇庇护九世去世。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与教皇庇护九世尽管从未公开和解,但最后相处得还算和睦。在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之子————翁贝托一世————统治下,1882年,意大利不仅加入三国同盟,还与法国在经济上达成共识。于是,意大利在欧洲的地位提高了。不过,作为强国,意大利必须供养庞大的军队,国家赋税非常沉重。过高的关税造成国内商品价格居高不下。1898年,意大利针对进口小麦征收每夸特十三先令的关税。因此,进口小麦被阻挡在意大利国门之外。然而,当年意大利庄稼欠收,许多人忍饥挨饿,从而引发了“面包暴动”。此外,随之而来的还有极端社会党制造的威胁。1898年和1899年,人们万分惊恐地意识到,意大利有可能成为红色政权统治下的共和国。1900年,国王翁贝托一世前往米兰。当时,米兰局势紧张。不满和骚乱甚嚣尘上。社会党控制的米兰市政当局拒绝去火车站迎接国王。1900年7月9日,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参加体操节开幕式。在民众中公开露面的翁贝托一世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翁贝托一世的儿子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像父亲一样勇敢无畏。不过,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个人修养更高,处事也更机智圆滑。在首相乔瓦尼·乔利蒂的辅佐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重新恢复了意大利人民对政府的信心。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

    加富尔伯爵卡米洛·奔索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驾崩

    教皇庇护九世去世

    翁贝托一世

    翁贝托一世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

    瑞典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中,瑞典的实力最强。1810年,当拿破仑·波拿巴向欧洲所有王国发号施令时,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特立独行,选定法兰西元帅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为王位继承人。说来奇怪,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期间,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是唯一保留君权的新国王。1818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驾崩,古老的瓦萨王室绝嗣。卡尔十三世的养子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继承王位,史称“卡尔十四世”。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出自蓬泰科尔沃王室。拿破仑·波拿巴曾经封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为意大利蓬泰科尔沃公国之主。蓬泰科尔沃王室一直统治瑞典至今。

    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

    乔瓦尼·乔利蒂

    卡尔十三世

    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

    1814年,随着拿破仑帝国灭亡,几百年来一直属于丹麦的挪威并入瑞典。1905年,长期动荡不安的挪威决定独立。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认为挪威去意已决,如果国家因此陷入战乱,毫无意义。根据《卡尔斯巴德公约》,1905年9月23日,瑞典同意挪威独立。边界根据两国之间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划定。

    瑞典是山脉与森林的王国,工业化程度相当高,冶金业特别发达。瑞典人民普遍接受了良好教育。17世纪,随着文学的发展,瑞典的大学与图书馆的资源异常丰富。虽然瑞典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但瑞典大学与图书馆的重要地位未被撼动。17世纪,瑞典处于著名的瓦萨王室统治之下。当时,瑞典人十分好战。如今,瑞典人不仅爱好和平,而且文明开化。一百多年来,瑞典未发动过一场战争。不过,瑞典拥有一支大军,以备不时之需。瑞典军队时刻准备着捍卫国土。

    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继承王位,史称“卡尔十四世”

    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

    西班牙 与瑞典不同,西班牙从19世纪到20世纪一直动荡不安。1833年至1868年,伊莎贝拉二世统治时期,企图篡位的卡洛斯·德·波旁不断挑起内战。卡洛斯·德·波旁是伊莎贝拉二世的叔叔。西班牙四分五裂。1873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不过,西班牙共和国仅仅存在了两年。1874年,被废黜的伊莎贝拉二世之子————波旁家族的合法继承人阿方索十二世复辟。1885年11月,阿方索十二世驾崩,由克里斯蒂娜王后摄政。1886年5月17日,阿方索十二世的遗腹子出生,史称“阿方索十三世”。新国王继位时,国家混乱不安。不过,有谨慎机智的王太后克里斯蒂娜摄政,有兢兢业业的首相普拉克萨德斯·马特奥·萨加斯塔与勇敢无畏的元帅马丁内斯·德·坎波斯共同辅佐,国家渐渐有了起色。阿方索十三世成年后,既果敢又机智,颇具帝王风范。

    伊莎贝拉二世

    卡洛斯·德·波旁

    美西战争 1898年,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持续多年的叛乱最终引发了美西争端,战争接踵而至。海军上将帕斯夸尔·塞韦拉·托佩特率领西班牙海军英勇作战,但最终惨败。美军不仅夺取了古巴与波多黎各,还征服了菲律宾。与古巴人不同,菲律宾人十分依赖西班牙。美国占据菲律宾之后,当地绅士埃米利奥·阿奎纳多先生带领游击队抵抗美军一年多(1899年2月至1900年4月)。然而,埃米利奥·阿奎纳多的游击队打不过美军,最后不得不停止抵抗。随后,埃米利奥·阿奎纳多退居乡野,过着平静的生活。菲律宾成为美国殖民地之后,一直由精明能干的美国人管理。最著名的是第一任菲律宾总督、后来的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和1921至1923年担任菲律宾总督的伦纳德·伍德将军。当然,菲律宾人十分渴望获得独立。美西战争后,古巴独立,成为共和国。波多黎各依然被美国人控制。

    阿方索十二世

    克里斯蒂娜王后

    阿方索十三世

    普拉克萨德斯·马特奥·萨加斯塔

    埃米利奥·阿奎纳多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西班牙工业发展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丧失了殖民地的西班牙能够更专注于国内发展,从而因祸得福。西班牙道路得到改善。宏伟建筑在首都马德里和主要城市拔地而起。国家的矿业,尤其是巴塞罗那邻近地区的矿业,飞速发展。巴塞罗那工业区的人们酝酿着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暴动不断,但政府从未心慈手软。西班牙所有警察随身携带枪支,拥有自主使用权。不过,据说西班牙几乎从未发生过警察滥用枪支的情况。

    摩洛哥问题 现在,西班牙国力强大。如果能圆满解决摩洛哥战争问题,西班牙将会恢复辉煌的历史地位。实际上,西班牙殖民帝国现在仅存摩洛哥海岸的梅利利亚。这里遍布岩石,部分地区没有水源,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梅利利亚一直处于被包围状态,受制于里夫山区部落。西班牙军队装备精良,将士骁勇善战。然而,自1908年以来,在摩洛哥边远地区的战斗中,西班牙军队几乎未取得任何进展。1921年7月21日,在阿鲁伊山战役中,曼纽尔·费尔南德兹·西尔韦斯特将军率领的远征军在里夫覆没。然而,骄傲的西班牙人拒绝放弃梅利利亚。西班牙人的直觉的确很准。两年后,1923年8月22日,西班牙人在塔法罗音大获全胜,最终挽回了一些在阿鲁伊山战役中丧失的颜面。从本质来看,西班牙人亘古未变。即便是在与派系斗争中,崇尚古代勇士精神的西班牙人也披荆斩棘。

    阿鲁伊山战役中的西班牙骑兵

    曼纽尔·费尔南德兹·西尔韦斯特将军

    土耳其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土耳其在二等强国中位居第三。土耳其之所以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其军队战斗力强,而且因为其首都位于战略要地。土耳其国土部分在欧洲,部分在亚洲,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此外,土耳其还是重要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影响着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和东非。

    15世纪早期,土耳其就扩张至欧洲,但直到1856年才被确定为欧洲国家。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正式批准土耳其“进入国际公法与欧洲协调”。土耳其成为欧洲国家成员,其军事影响力与道德影响力得到欧洲认可。然而,不幸的是,即使与土耳其最亲近的国家也无法否认,土耳其并未恪尽职守。在解决欧洲国家共同面对的困难方面,土耳其或许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在话语权方面,土耳其一无所有。当其他欧洲强国竭尽全力禁止贩卖奴隶与倒卖军火,携手对抗伤寒、肺痨与饥荒时,土耳其无动于衷。土耳其对待基督教徒的态度十分恶劣。1889年与1895年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两次大屠杀。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1876年至1909年在位,实施专制统治。庞大的官僚机构专门为他服务。在政府机构中,身居高位的是清一色的土耳其人,其他民族受到压制。只有皈依伊斯兰教,其他民族的人才有机会在政府谋得一官半职。

    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土耳其议院

    进步与统一委员会 1878年《柏林条约》让土耳其失去了位于欧洲的大片领土。此前不久,1876年,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颁布了一部宪法。土耳其组建内阁,成立参议院,通过选举产生众议院。然而,两年后,这部宪法就被束之高阁了。土耳其再次回归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不过,土耳其出现了一个秘密政治团体————进步与统一委员会。进步与统一委员会由流亡海外的土耳其人在日内瓦建立,后来迁往巴黎。1906年,进步与统一委员会迁往马其顿重要港口城市萨洛尼卡。萨洛尼卡有许多希腊人与犹太人及大量土耳其驻军。年轻的土耳其军官纷纷加入进步与统一委员会。1908年,进步与统一委员会得到信仰伊斯兰教的犹太富商帮助,在满腔热血的马特·伊斯梅尔·恩维尔上校领导下,发动起义,要求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恢复《1876年宪法》。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无力对抗装备精良的叛军,最终恢复了宪法。按照英国政党模式,土耳其内阁与议会重新接管政权。不久,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退位。1909年4月,苏丹的理想人选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性情软弱的弟弟————穆罕默德————继位,史称“穆罕默德五世”。

    穆罕默德五世

    虽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统治已经结束,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大量的思想依然在政府中以隐秘的方式存在。土耳其内阁与议会鲜有实权。进步与统一委员会依然在暗中掌控政府。马特·伊斯梅尔·恩维尔如今不再是“大人”,而是“帕夏”与“塔拉特”。虽然他的势力快速发展,但丝毫不讲道德。马特·伊斯梅尔·恩维尔打着土耳其民主宪法的旗号,密谋破坏欧洲政治秩序,夺回土耳其丧失的欧洲领土。马特·伊斯梅尔·恩维尔生前,一直在中东生事。1923年,在土耳其丛林发生的一场名不见经传的革命中,马特·伊斯梅尔·恩维尔暴亡。

    除了一等强国与二等强国,欧洲还有许多小国。在解决欧洲问题方面,虽然这些国家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其道德影响力不容小觑。

    丹麦 丹麦由半岛与岛屿组成,拥有欧洲最古老王室,实行君主立宪制。丹麦既没有煤炭资源,也没有其他矿产资源,主要依靠农业。通过与农场主有效合作,丹麦政府使农业成为欧洲的典范。丹麦虽然是小国,但有强大的朋友做后盾。丹麦王室通过与英国王室、俄国皇室联姻,与它们联盟。

    挪威 挪威是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自1905年独立以来,挪威王国一直处于丹麦国王腓特烈八世次子哈康七世统治之下。挪威拥有众多湖泊与山脉,是欧洲人口最少的国家。由于土地贫瘠,挪威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航海业上。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计算,挪威商船数目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

    哈康七世

    比利时 与挪威的情况非常相似,比利时曾经被1815年维也纳会议强行划归荷兰。1830年,比利时宣布独立。根据1839年4月19日签订的《伦敦条约》,比利时的独立得到欧洲列强的承认与保障。比利时第一位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既是德意志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弗朗索瓦的幼子,也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舅舅。比利时第二位国王是利奥波德一世之子————利奥波德二世。1876年至1885年,在英国探险家亨利·莫尔顿·斯坦利帮助下,利奥波德二世在中非建立了私人领地————刚果自由邦。1909年,利奥波德二世驾崩,比利时政府将刚果自由邦收归国有。居于欧洲一隅的比利时虽然国土狭小,但成为殖民大国。随后,利奥波德二世三十四岁的侄子阿尔伯特一世继承王位。阿尔伯特一世通情达理,寡言少语,勤奋努力。他喜欢户外运动,对登山情有独钟。每年夏天,阿尔伯特一世都会在瑞士租住别墅,但从不显露身份。整个假期他都在攀登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峰。比利时以工商业闻名。1914年,当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比利时人民和临危不惧的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一世与欧洲各国并肩作战,担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

    利奥波德一世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弗朗索瓦

    维多利亚女王

    利奥波德二世

    亨利·莫尔顿·斯坦利

    阿尔伯特一世

    荷兰 荷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早在几百年前就确立共和制并一直存在的国家。到了近代,荷兰才由共和国变为君主制国家。荷兰王室出自古老的奥兰治-拿骚家族。16世纪至18世纪末,奥兰治-拿骚家族带领荷兰人民度过了一次次危机。1814年,维也纳议会确定奥兰治亲王威廉为荷兰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荷兰国王威廉一世同时兼任卢森堡大公。1890年,荷兰国王威廉三世驾崩,威廉三世的女儿威廉明娜继承王位。不过,根据《萨利克继承法》,卢森堡大公国由拿骚家族的一位远亲阿道夫继承。

    奥兰治亲王威廉

    荷兰国王威廉三世

    国际法 荷兰虽然不算大国,但拥有辽阔、繁荣的殖民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水手为荷兰开拓了殖民地。欧洲各国处于同一个贸易体系。不过,从国土比例来看,在绘画艺术和法律研究领域,没有哪个国家像荷兰一样做出如此巨大贡献。从17世纪的法学家乌戈·赫罗齐厄斯[2]开始,荷兰人在国际法领域的建树一直遥遥领先。因此,1899年至1907年,海牙被确定为修订战争法的会议所在地。出于同样原因,国际联盟的国际仲裁常设法院也设在海牙。然而,国际联盟的办公地点和会议地点均设在瑞士日内瓦。

    威廉明娜

    阿道夫

    乌戈·赫罗齐厄斯

    瑞士 1919年,国际联盟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与荷兰一样,瑞士关注和平事业,因此成为中立国,并得到欧洲列强的一致认可。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瑞士中立国的地位后,瑞士曾两次(1871年和1914年)被迫调遣军队捍卫国土。不过,瑞士中立国的特殊地位从未遭受质疑。

    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比利时及荷兰有所不同,瑞士是共和国。瑞士不像法国实行的“单一制”,更像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从国家层面来看,瑞士有政府与联邦议会。不过,二十二个行政区各自拥有独立的政府与议会。

    国际红十字协会 19世纪中期,瑞士内乱不断,但从未发生过分裂。瑞士是内陆国家,没有殖民地,也没有海外扩张野心,致力于和平。瑞士参与的主要国际事务是积极推动红十字事业。1863年,国际红十字协会由亨利·杜南在日内瓦建立。其总部与活动中心均设在日内瓦。

    瑞士公民的表决权与倡议权 瑞士善于在政治事务方面进行创新。瑞士宪法保障投票公民的“公民表决权”与“公民倡议权”。公民表决权意味着,如果三万公民请求修改联邦议会通过的某项法律,那么该项法律必须参考公民直接投票的结果。公民倡议权意味着,如果五万公民请求针对宪法问题投票,政府必须同意进行公民投票。比如,1922年,五万公民请求政府就征收私人财产的“财产税”进行公民投票。最终,1922年12月3日,经过全民投票,五万人请求投票的财产法未能通过。

    瑞士人民得偿所愿了。实行公民表决与公民倡议非但没有让瑞士走向极端民主之路,反倒使瑞士一直沿着保守之路前进。1880年至1914年,许多外国人在瑞士定居,因为瑞士秩序井然、交税少,大学数量众多、管理良好。此外,瑞士人待人友好和善,瑞士风光美丽无限。

    葡萄牙 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国土面积不大的葡萄牙与西班牙比邻。葡萄牙一直是英国的盟友。这恰好证明了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感情与利益。14世纪以来,英国与葡萄牙一直通过各种条约结盟。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卢西塔尼亚人建立的葡萄牙王国虽然小若弹丸,但殖民了印度、非洲及美洲的大片土地。然而,随着卢西塔尼亚人逐渐去了东方和美洲新大陆,本土的卢西塔尼亚人越来越少。19世纪,葡萄牙殖民帝国海外领土只有印度果阿、莫桑比克的洛伦索马克斯与非洲其他少数领地及中国的澳门。1826年至1853年在位的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终结了布拉干萨王室的统治。玛丽亚二世女王嫁给了后裔众多的萨克森-科堡家族的斐迪南。直到20世纪早期,葡萄牙一直由科堡家族统治。1908年,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与阿梅莉亚王后及长子路易·菲利普坐车在里斯本街头行进时,遭遇刺客枪击,当场毙命。卡洛斯一世的次子仓促登基,史称“曼努埃尔二世”。曼努埃尔二世面对的是岌岌可危的王权与动荡不安的国家。他的处境与年轻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极其相似。1910年,一场革命爆发,葡萄牙建立了共和国。曼努埃尔二世流亡英国,过着绅士般安静、体面的生活。然而,这场革命并未改变葡萄牙与英国之间的关系。根据1661年和1815年与英国签署的条约,葡萄牙应尽义务由新成立的共和国承担。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葡萄牙作为英国的忠实盟友参战。

    亨利·杜南

    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

    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一家遇刺

    葡萄牙共和国 共和国统治葡萄牙期间,国内一片混乱。内阁建立了又解散,没有一刻安宁。尽管党派之间勾心斗角,但政府依然运转。1906年至1914年,葡萄牙的文化活动异常丰富,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与乌烟瘴气的政治斗争形成鲜明对比。

    巴尔干诸国 巴尔干诸国原本是相对落后的土耳其行省,后脱离土耳其,实现了独立。每个巴尔干半岛国家都有独立的理由。

    希腊 1864年以来,希腊一直由丹麦王室的一个分支统治。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希腊不仅拥有良好的教育体系,还拥有精良的海军与陆军。希腊人无法忘记他们是盛极一时的古雅典人与斯巴达人的后代。希腊人与古雅典人别无二致,都热衷于政治,常常将一腔热血化作爱国情怀。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担任首相之前,1882年到1895年,卓越的政治家查理劳斯·特里库皮斯一直担任首相。第一位拥有丹麦血统的希腊国王是乔治一世。1863年到1913年,他一直统治着希腊,直到最后在萨洛尼卡不幸遇刺身亡。

    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

    乔治一世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人喜欢被称作“巴尔干半岛的皮埃蒙特人”。塞尔维亚人是一个战斗民族。在本地贵族领导下,塞尔维亚人不懈努力,最终赢得了自由。19世纪末,塞尔维亚人不仅在贝尔格莱德建立了大学,而且按照法国公立中等学校模式,建立了中学教育制度。塞尔维亚国家不大,但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有政治头脑的军队高官一手遮天。1903年,在军队高官密谋下,塞尔维亚发生了举世震惊的谋杀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与德拉加王后事件。卡拉格奥尔基王朝结束,卡拉乔治维奇王朝开始。塞尔维亚带着沉痛,步入了20世纪。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直到1912年至1913年的巴尔干半岛战争,在卡拉乔治维奇王朝彼得一世统治下,塞尔维亚平稳发展。从1903年到1921年,彼得一世一直统治着塞尔维亚。

    乔治一世遇刺

    乔治一世的葬礼

    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

    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与德拉加王后被刺杀

    黑山 黑山与塞尔维亚比邻。这里的居民也是塞尔维亚人。黑山最初由世袭主教的彼德罗维奇主教家族统治,王位通常叔侄相传。从1851年开始,黑山成为父子相传的普通公国。1860年,尼古拉大公正式成为黑山大公。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山在尼古拉大公统治下既繁荣又稳定。尽管尼古拉大公只是“小山之国”的君主,但他的女儿纷纷嫁入欧洲贵族家庭。尼古拉大公的次女黑山的米莉卡和三女黑山的阿纳斯塔西亚的分别嫁给了俄国贵族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另一个女儿黑山的埃琳娜嫁给了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三世。1910年,尼古拉大公自立为王,史称“尼古拉一世”。1921年,尼古拉一世驾崩,黑山王国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尼古拉大公

    黑山的米莉卡

    黑山的阿纳斯塔西亚

    黑山的埃琳娜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是农业国家。根据1878年柏林会议,保加利亚获得自治权。保加利亚没有贵族与大地主,几乎没有“中产阶级”。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农民纷纷进入议会成为议员。出类拔萃之人还可能成为内阁大臣。1879年至1886年,保加利亚一直由巴腾堡的亚历山大统治。188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保加利亚由来自科堡家族的斐迪南大公统治。1908年,斐迪南大公称帝,史称“斐迪南一世”。

    罗马尼亚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位于多瑙河以北的罗马尼亚不属于巴尔干半岛国家。1856年之前,罗马尼亚一直臣服土耳其。然而,罗马尼亚是一个古老国家。15世纪起,罗马尼亚一直由土耳其苏丹任命的总督管理。罗马尼亚总督又被称作“大公”。通常,罗马尼亚总督不是来自土耳其普通家庭,而是来自君士坦丁堡法纳尔区富有的希腊家庭,或者来自罗马尼亚当地有影响力的家族。摆脱土耳其统治后,罗马尼亚人没有选择无所不在的科堡家族后裔,而是接纳了更加古老的普鲁士王室家族————霍亨索伦家族————的旁系后裔。1881年至1914年,罗马尼亚由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王朝统治。开国之君是卡罗尔一世。1866年至1881年,卡罗尔一世是罗马尼亚大公。

    巴腾堡的亚历山大

    斐迪南一世

    卡罗尔一世

    在卡罗尔一世的英明领导下,罗马尼亚彻底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作为欧洲重要的产油区与产粮区,罗马尼亚经济十分繁荣。在欧洲,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享有“小巴黎”的美誉,贵族豪宅星罗棋布。尽管斯拉夫血统早已融入罗马尼亚人,但罗马尼亚人从未忘记自己是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的军团的后裔。他们崇尚的拉丁文化与东南欧的斯拉夫文化或条顿文化截然不同。尽管卡罗尔一世来自霍亨索伦家族,但与罗马尼亚建立友好关系的是意大利与法国。

    小国 欧洲主要由大中型国家构成,但小封建城邦并未完全消失。高耸入云的比利牛斯山脉环抱着安道尔山谷。安道尔是一个袖珍邦国,这里只有几千个农民。它由法国官员与西班牙乌格尔主教轮流管理。阿尔卑斯山脉东部的列支敦士登是独立公国,由来自奥地利大贵族家庭的亲王统治。列支敦士登的大部分税收来自大公约翰二世的私人财产。亚平宁山脉中的圣马力诺是国土面积几平方英里的共和国。圣马力诺曾是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后来与意大利签订条约获得独立。摩纳哥是由非常古老的格里马尔迪家族统治的公国。在世代亲王的统治下,摩纳哥的国家魅力与这里的自然风光媲美。卢森堡是大公国,面积相当于英国中等面积的郡。卢森堡人口不多,但充满活力。不过,卢森堡人一直无法确定自己的文化更倾向于法国、德国还是荷兰。

    小国的实力 在旅行家与历史学家眼中,这些独立的小国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浪漫十足。然而,在欧洲体系中,这些小国显得无足轻重。一方面,它们没有军队;另一方面,它们未形成有影响力的道德体系。这些小国即使发出声音,基本也无人理会,因为肩负欧洲重任的是那些强国。

    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二世

    教皇 教皇的影响力巨大。教皇庇护九世去世后,新教皇利奥十三世心甘情愿地退居梵蒂冈。不过,教皇利奥十三世颇有政治家风范,善于斡旋。教皇利奥十三世在世俗教育政策上与德国政府、法国政府存在分歧。不过,教皇与各国关系逐步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2年当选教皇的庇护十一世在位期间,梵蒂冈与包括意大利王国在内的中欧与西欧各国保持着十分融洽的关系。

    注解:

    [1] 1885年3月,俄国与阿富汗在彭杰德发生了武装冲突,结果,俄国人占领了彭杰德。英国人一直视阿富汗为印度的西北门户,俄国势力向阿富汗的渗透直接威胁英属印度的安全。于是,一场战争即将在英国与俄国之间爆发。1885年9月,英国与俄国进行谈判,彭杰德归俄国,佐勒菲卡尔山口归阿富汗,从而避免了战争。————译者注

    [2] 又译“许霍·格劳秀斯”。————译者注